婚礼是一种法律公证仪式或宗教仪式,用来庆祝一段婚姻的开始,代表结婚。婚礼在中国古代又称为昏礼,多在黄昏举行。在中国,相传最早婚礼仪式是伏羲氏嫁娶女娲订立媒约。在基督教,婚礼是天主向世人宣告两个人要连结成为一体,双方发誓永不离弃对方的仪式。婚礼是一种法律公证仪式或宗教仪式,用来庆祝一段婚姻的开始,代表结婚。在世界各国大部分的文化里,会发展出一些结婚上的传统与习俗,其中有许多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失去了其原始所象征的意义。比如说,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女方的家长要在迎娶新娘的礼车后方泼出一碗清水,象征嫁出去的女儿已经是属于另外一个家庭的成员,就像泼出去的水一般回不来。在现代社会中,这层意义成为一种象征性仪式。中国古代称婚礼为昏礼,多在黄昏举行,历朝历代婚礼的内容都布所变化,婚礼主要是三书六礼。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礼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才开始有婚姻关系。传说在远古时期洪水泛滥,把世界上几乎所有人、动物都淹死了,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太白金星叫他们结婚,生育后代,但他们认为两人是兄妹,便不肯答应。但是如果不这样人类就会灭绝。他们提出,如果能将割成许多段的竹子再接起来,就可以结婚。后来果真把竹子接上了,而且下许多竹节。两人还是不愿答应,又提出,从两座山上往下滚两盘石磨,如果石磨能滚合到一起,就可以结婚。但是当石磨又合在一起后,他们仍然不肯答应。女娲又出了一个主意,如果伏羲能够追上自己,就可以成婚。结果,伏羲始终追不上女娲,一只乌龟教伏羲从山的另一面沿著相反的方向追赶。女娲没有防备,果然一下子被伏羲抱在怀里;两人只好成婚。这个是中国最早的婚礼仪式。
古代中国汉族婚礼,古代中国汉族青年的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大都是父母从小就给订了婚,有的还指腹为婚,即孩子还未出生,双方父母就为他们确立婚姻关系。
同姓不婚:即同一姓之男女不相嫁娶,始于西周初期,是周民族实行族外婚时遗留下的规定。春秋时期,人们同姓婚会造成后代畸形及不育已有进一步认识,但同姓婚配仍在贵族中时有发生。战国后,以氏为姓,汉代以后,姓氏不分,因而同姓不婚多有不禁。至唐代,对同姓婚又循古制,予以禁止。宋朝、元朝一宗唐律,同姓为婚乾杖而离之。明、清时地域更大,人口众多,早成为以地域为基础的社会,取代了原先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故《明律例》与《清律例》均分同姓、同宗为二,中表面规定两者皆禁止通婚,实际同姓而不同宗也可以结婚。清末册律,将同姓不婚与亲属不婚合并,只禁止同宗结婚。
订婚前要请媒人到女家去求婚。订婚时,由男方给女方一些财物作“订礼”,结婚时女方也要带给男家很多财物,叫“陪嫁”。
举行婚礼那天,新郎要坐上礼车或花轿,到女家去“迎亲”,礼车或花轿前边有乐队。新娘被迎进男家后,要参拜天地和父母。礼毕,新婚夫妻入洞房。这时男家设宴款待前来贺喜的亲朋。有的地方还有闹洞房、听壁脚的习惯。
查日子:汉族婚姻风俗。又称报日子。流行于中国多数地区。农村议婚订婚的一个步骤。男女青年相识了解后,禀告父母,托媒沟通,男方给女方送彩礼,然后定婚期。
旧时多先请算命先生排“八字”,如命相相合才进行。有些地方双方家长相会为子女订婚。如:全州县一带,双方意见一致后,媒人代男方送酒肉衣料给女方,约定日期陪同女方家长和舅舅到男家相会,男方设宴款待。小伙子执壶斟酒,先敬女方舅舅后敬自家舅舅,然后先客后主依序敬酒。双方商定婚期,订婚告成。尔后男女送女方重礼、聘金,女方准备嫁妆,男方准备家具,依期举行婚礼。如女方催婚,便做一对糯米粑(俗称“团圆粑”)送到男家,男方心领神会,盛情款待并请左邻右舍陪客。一般均尊重女方倡议将婚期提前。
贺郎歌: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兴安县一带。拜堂、晚宴后,亲友簇拥新郎于正厅,唱贺郎歌。即兴现编贺词,也有戏谑、诙谐之词。亲友唱一首,新郎饮一杯酒。唱到半夜,送新郎入洞房。女歌手闭门以待,男女对唱《开门歌》 ,尽兴方开门。进门后唱歌闹房,由“恭贺新郎酒一杯”唱到“十杯”,新郎依次由1饮到10杯(酒力不胜者可由男歌手代饮)。然后唱《交欢酒》 ,新人双双同饮一杯。最后歌手扣门唱《扣门歌》以结束婚礼。
坐红堂: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男女青年结婚前夕分别在自家祭祖并接受尊长训诫。新娘穿红挂饰,由同班姐妹相伴,端坐堂屋细声委婉唱《哭嫁歌》 ,念父母恩,叙姐妹情。姐妹们叮嘱新娘过门后孝敬老人、和睦兄弟姐妹,赞新郎俊秀勤劳。当新娘诉说不如意的心事时,姐妹们多方劝慰。唱到深夜衣依依告别并赠礼品。新郎亦由同班兄弟相伴坐在自家正厅,接受长辈勤俭理家,为人处世之教。教导结束老人退堂,小伙子们说笑打诨追新郎,欢乐深夜方散。
讨钥匙: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新娘之嫁钥匙,由其年幼弟妹或侄男女中任“送亲郎”掌管。拜堂前,新郎向送亲郎送封包讨钥匙,以便拜堂后打开箱子,展示其中谷米钱物,象征婚后五谷丰登、家庭富裕。送亲郎嫌少不接,新郎多次添加。送亲郎收下封包,新郎讨得钥匙后,欢欢喜喜与新娘拜堂。
看屋:汉族婚俗之一,农村议婚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又名看家门、查家。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届时女方和两位称为“陪姑”的姑娘在10多位亲友的陪同下,到男女查访家况(也有女方本人不去的)。男方设宴款待。媒人介绍议婚双方相识。女方亲友代提财礼要求,男方当时通常一概应承,并赠诸宾客“行脚钱”。次日,双方通过媒人细议。有些地方还允许进入议婚男子内室翻箱倒柜察真情实况,之后再通过媒人议婚。
黑房抢亲: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贺县一带。在下程山区,新娘哭嫁两天两夜后,过门之日清早与女伴们同藏黑房。男女迎亲队伍到达后,新娘的兄长(或堂兄、表哥)和亲威中的男青年破门而入。女伴掷沙子挥竹枝抵抗。抢者力图将女伴们拖出门外以排除干扰。如两个抢者败阵,则增到4人乃至10多人,直到把新娘强背出门。再由男方迎亲队中的两个(或4个)女子轮流背新娘到郎家。抢亲角逐中,男给女抹锅烟墨,女撕男衣衫,使古抢婚遗风演变为男女青年的打闹嬉戏。
拜堂彩语: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常由新郎的舅舅点燃供桌上的一对喜烛,并说彩话贺喜祈福。如桂东贺县一带常用彩语:“龙独光光,高照华堂,夫妻并寿,福禄成双”、“手拿花红丈二长,恭喜外甥娶新娘,鸾凤和鸣添福寿,夫妻和睦百年长。”祝词说完后,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宗,并对拜成亲。
回门:中国古代汉族婚姻风俗。即成婚后三、六、七、九、十日或满月,女婿携礼品,随新娘返回娘家,拜谒妻子子的父母及亲属。自亲迎始的成婿之礼,至此完成。此俗起于上古,泛称“归宁”,为婚后回家探视父母之意。后世各地名称不一,宋代称“拜门”,清代北方称“双回门”,南方称“会亲”,河北某些地区称“唤姑爷”,杭州称“回郎”。近代通鲍在婚后第三天,又称“三朝回门”。此为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赐,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一般,女家皆设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长陪饮。新婚夫妇或当日返回,或留住数日,若留住时,则不同宿一室。[1]
土族婚礼习俗是土族人民通过与自然界的斗争和长期的生产生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互助土族婚礼具有土族、藏族、汉族文化兼容的特点。土族婚礼歌内容曲调优美,蕴涵丰富,包括天文、地理、历史、宗教、神话、人生礼俗等内容,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是土族传统文化突出的表现形式,寓含土族人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等内容,涉及土族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富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族特色,是土族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
步骤
提亲:无论是自由恋爱,还是父母决定,都得由男方父母请媒人,向女家求婚。媒人多为男性,要请村里有名望的长者,或与女方家沾亲带故的人,便于说合。提亲时,两位媒人要预备锅馍和蒸花卷各一付、酒两瓶,并带上哈达,到女方家说亲。如果女方不同意这门亲事,就会把礼品原封不动地送还男方。若同意这门亲事,则收下礼物,热情招待媒人,并将空酒瓶送回。
定亲:女方家同意后,请来本家各户家长,并邀请男方家的父亲或叔父,同媒人一起来商量定婚。男方需带两包茯茶、三瓶酒、一条哈达、两付馍馍,作为吃喝礼。并送给女方家父亲一包茶,母亲一件长衫料子。同时送一部分财礼。在议礼过程中,女方家开始故意要很多彩礼,这时,媒人和男方家父亲或叔父,向女方家的长辈频频敬酒,说好话,使彩礼的数目降到最合适的程度。
送礼:定亲后,男方家请媒人给女方家分期分批送礼。但主要的彩礼要在办喜事前三个月送毕,以使女方缝制衣服等。彩礼分干礼、衣料和首饰,也有全部送钱的,衣料由女方自己选购缝制。按土族传统习惯,在未娶亲前,女婿不到女方家去。
选吉日:土族婚嫁,多在每年正月举行。大约在一个月前,先由男方举行择吉日仪式。土族称婚宴为“霍仁”,择吉日称“砣让霍仁”,即首宴。参加择吉日首宴的,有女方父亲、叔父或哥哥等人,男方也对等地请人赴宴,加上媒人,约有七八个人,共同请神择吉日。
娶亲:结婚前一天,男方在下午请两名能歌善舞、能说会道的“纳什金”(即:娶亲者)带上娶亲的礼品和新娘穿戴的服装、首饰,拉着一只白母羊(象征着纯洁和财富)到女方家娶亲。此时,女方家故意不给纳什金开门,并由阿姑(年轻女子)唱起悦耳的“花儿”,让纳什金对歌,还从门顶上向纳什金身上泼水,以示吉祥。直到阿姑们被唱得无歌以对或者是娶亲人词穷时,女方才肯开启大门将纳什金邀至家中。
随后由新郎向岳父母敬献哈达,拜神佛,礼毕上炕喝茶、吃饭。此时阿姑们拥挤在窗口唱起婚礼曲,气氛热烈欢快,紧接着阿姑们冲进屋里拉起娶亲人到庭院或麦场上去跳“安昭”舞。整个婚礼一直进行到深夜才结束,其间所涉及歌舞的种类近二十种。
第二天天亮前,新娘经过梳妆打扮,头上罩上一层层五颜六色的漂亮纱巾,上马起程。新娘的亲属将一把红筷子撒在院子里,母亲将新娘穿过的衣服扔出墙外,表示姑娘已经出嫁。
土族姑娘出嫁方式有两种,一种叫“小出小进”,一种叫“大出大进”。所谓“小出小进”,即:新娘到婆家后才改变发式。这种方式比较复杂、庄重。所谓“大出大进”即在娘家改发式,到婆家后立即拜天地,这种方式比较简便、省事。“小出小进”的出嫁方式,新娘到了规定的时辰,须坐“经卷”,即:在堂屋的桌子上,依次摆着“经卷”、柏树枝、佛灯、牛奶、红筷子、茯茶、粮食、羊毛等九种吉祥物品。纳什金在堂屋门前唱《依姐》歌,并使劲摆动褐衫衣襟,新娘由其兄弟用白毡或红毡抬着沿院里的圆槽转三圈后,出门上马。“大出大进”的出嫁方式,纳什金可以不唱《依姐》歌,穿戴一新的新娘,由其母亲或姐姐陪着绕圆槽三圈后,出门上马。新娘由其姐姐作伴娘、小妹作伴女同到婆家。伴娘当天随送亲队伍回去,伴女则要等到婚后第三天新娘新郎回门时带回。
新娘在娶亲人、送亲人的簇拥下来到新郎家门口,首先由新郎捧着美酒和哈达,迎上前去接新娘下马。在他身后,每一步站一个姑娘,一个捧着酒盅、酒壶,为送亲的宾客致酒。新郎新娘进门时,进大门时,有两个年轻妇女在前面拉着红毡或白毡,新郎新娘跟着毡,男左女右,抱着用红布制作的布娃娃,并肩缓缓迈入庭院。
如果是“小出小进”,则新娘到伙房灶神爷前,由事选定的妇女动手为她梳头改发式,穿新婚服装,开口。开口仪式是,有一位也是事先选定的妇女,手拿用红线缠着的擀面杖,在新娘面前绕几下,说:“新娘新娘你开口,金口玉言,家里的话不要到外面去讲,外面的话也不要在家里乱说,守口如瓶,免惹是非。”
穿戴后,即举行拜天地。新郎新娘要连续拜四次,进入洞房。
接着谢媒人,土族称“瓦日哇西买拉”。人们围着媒人,一边唱谢媒歌,一边给媒人敬酒,并向他嘴里喂炒面,额头上贴酥油。红仁切和媒人都被请到上房,设宴款待。过去一般不炒菜,主要是酒肉。现在有摆八盘的,还有土、汉宴席并上。
婚礼,是回族人民一生中的一个大礼。回族老人常常把给儿子举行婚礼、完婚叫“卸担儿”,认为这是“终身大事”,是老人的责任。由于回民分布在中国各地,回族婚礼形式多种多样。据《史书》记载,回族的婚姻习俗大都是按照教规来办的。如娶妻,要经过请媒人提亲,送礼,写婚书,择吉日成婚等程序。据《固原州志》说,过去固原地区议婚,“先请媒妁通姓,惟不辟同姓,议妥纳茶果”等,之后还要“择日送衣料”等。婚期到了以后,“婚妁至女家接婚,送羊、麦、清油等”。新婚之夜,还要请阿訇念《古兰经》,第二天早晨,新婚夫妇要洗大净。《绥远归绥县志》载:“回俗须媒妁三人,掌教一人,方能议婚,男女主婚人如同意,握手为信,不立婚约,不亲迎,无鼓乐。新妇下轿,由其兄弟抱人洞房。不见亲友,待阿訇来为之诵经赞圣。及夕,新郎询问新妇以八句原根,能答,始行成礼。” 《黑龙江志》还载:“新妇人洞房,坐炕上面墙,谓之坐福,傍晚,男女集新房,陪新夫妇食长寿面。翌晨,仍宴亲友,新妇依次拜谒,亲友尊长,皆有赐予,钱物不一”。临夏的回民一是请媒,二是定茶,三是纳聘礼,四是迎娶。无论是从史书记载,还是从现实的调查看,回族的婚礼习俗,各地大同小异,概括起来经过以下几道主要程序:请媒人提亲,看人看家道,说色俩目(也叫定茶),插花(也叫定亲),迎娶,念尼卡哈,撒喜,闹洞房,摆针线,回门。
(一)提亲
回族当中有句俗话:“一家女儿百家奔。”当回族姑娘长到十六七时,就有人上门提亲。提亲一般都是男方家通过各种途径看准女方家的姑娘后,请媒人去提亲。回民请媒人一般要两个以上,一个代表男方家的媒人,一个代表女方家的媒人。男方家的媒人提亲时,要带上茶、糖等四色礼,并通报男方家的姓名、家庭经济状况和教派等情况,有的还详细介绍男方家小伙子的相貌、性格、文化程度、手艺等,女方家长听后觉得大体合适,便给男方家媒人给话。女方家也请媒人到男方家看家道,并由男女双方媒人安排姑娘、小伙子在集市或亲戚朋友家见面,看男女双方相互能否看上相貌人品。见面后如无反对意见,男方家父母或其他人带上四色礼,小伙子还要带上见面钱,在媒人的陪同安排下正式见面。姑娘一般由姑妈或嫂嫂领着当面看女婿,媒人此时问小伙子和姑娘同意不同意。小伙子此时给姑娘见面钱,一般同意就接收,不同意则不接收。有些地方姑娘收了小伙子的见面钱后还给小伙子回赠小礼品。中国古代回族女子怕羞,不敢在客人或父母面前说婚姻事,不敢张口说同意不同意。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或媒人就观察表情,如果低头微笑,就说明同意;如果沉脸、哭泣或发脾气,则说明不同意,就不强迫,但也有不少父母包办的婚姻。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在有些青年男女互相早巳认识,彼此也了解,互有爱慕之心,但还要请媒人给双方家庭说明情况,走个过场,否则会受到讽刺。回民择偶不“合八字”
不管是自由恋爱的,还是经人介绍的,只要双方表示同意,则要尽快准备“定茶”。
(二)定茶
有些地方的回族也叫“说色俩目”或“道喜”。定茶一般要选择主麻日(星期五),男方家要准备回民喜欢喝的花茶、绿茶、陕青茶、龙井、毛尖等各种高中档茶叶,还要准备一些红糖、白糖、桂圆肉、核桃仁、葡萄干、红枣、花生米、芝麻等等,然后分别包成一斤重的小包,每个小包上放一条红纸,表示是喜庆的事。另外,还给未婚妻送二至三套合体、漂亮的衣服,由男方父母和未婚夫一起送去。女方家要宰鸡、宰羊,以糖茶、宴席热情款待。吃完宴席,双方当着众亲戚朋友的面,互道“色俩目”,表示这门婚姻大事已经定下和许诺,今后一般不再变更和许配他人。女方家在送客人时,还要给男方家以适当的回赠礼,表示意志坚定,决不反悔。
(三)插花
回族也叫“定亲”,有的地方还叫“提盒子”,也叫纳聘礼,意思是为姑娘插朵美丽的花。
插花一般是在女方喝了“定亲茶”以后,媒人根据女方的需要,由男方纳合理的聘金,回民叫“麦哈尔”,并适当购置一些化妆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四季服装或布匹材料、手表、自行车、录音机等等,以及送相当的装饰品,如手镯、戒指、耳环等,还要准备一只羊、一百斤大米和若干糖、茶等。如果不赠送聘礼,则婚姻无效。这些东西一般由女方或男方长辈或同辈妇女去陪同购买。
插花一般都定在主麻日,男方由一位阿訇等带领,父母和嫂子或奶奶、婶子跟随。女方家也有一位阿訇或回族老人在家迎客,接盒子接聘礼。女方家还要炸油香、宰羊、过“尔麦里”。“尔麦里”,即由男女双方请的阿訇或懂得伊斯兰教义的人,诵读《古兰经》有关章节,其余人聆听。“尔麦里”过后,两家人和亲戚一起赴宴,这时相互寒暄,讲婚配和攀亲的重要意义。最后由双方商量结婚的大致日期,以便做好准备。
插花这天,有些地方的回民由嫂子或奶奶故意将一对青年男女安排在一起吃饭、干活儿,增进了解,加深感情。
送聘金没有规定,一般是根据男方的经济条件量力而行,不强迫。通常情况下,不得少于一两纯银,但无论多少都要履行这一习俗。回民认为,赠送聘金,一方面是为了防止男子对婚姻大事不严肃,朝三暮四,随意离婚,从经济上有所牵制;另一方面也是保障女子生活的一项措施。长期以来,在回族当中形成了男子如果无理提出离婚或中断婚姻关系,男方所赠的聘礼和东西不能索回。
(四)娶亲
回族青年男女结婚不看黄道吉日,一般都是以伊斯兰教的主麻日或主麻日的前日以及阴历双日为佳期。在结婚的前一两天,由男方带一只羊、一百斤大米和半斤重的大馒头、油香若干个,送到女方家去,这叫催装礼,意为请女方家老小放心,保证姑娘过门后,好光阴赛蜜糖。女方家接受催装礼后要尽快做准备。结婚当天上午,如女方家住得较远,接亲车要早点出发,主要是怕与怀孕的妇女相见,要图吉利。宁夏泾源等回族聚居区在娶亲这天,男方家还要请一位结婚不久的新媳妇去接亲,临去时还要带些核桃之类的东西,到女方家后先把核桃之类的东西撒到院子里,乘人不注意时赶忙到客屋吃饭;之后,陪同新娘上车。女方家一般在结婚头一天要设宴款待亲戚朋友和邻里乡亲。来的人一般都要给新娘送衣服、袜子、鞋、毛巾被、布料和钱,回民管它叫“填箱”。结婚这天上午,姑娘要洗大净,这叫“离娘水”。要绞脸,用线绞掉脸上的汗毛。梳妆完之后,要穿上红色的棉袄,即使是炎热的夏天也要穿上,这叫“厚道”,主要是讲究吉庆,如果穿得太薄,则认为是“薄情寡意”,头上要搭上一块红绸子或红纱头巾,将新娘的面孔盖得严严实实。然后从近邻和亲友中请几位上有老、下有小、夫妻和睦、儿女双全的人去送亲,回民也叫吃“宴席”。在送亲途中,若遇其他娶亲人马,新娘子要互相交换腰带,以防“冲喜”。
接亲车快到男方家大门口时,新郎要由姐夫带上跑步迎上去,围着接亲车转一圈,故意碰一下车,这叫“撞亲”。到大门口时,恭贺新喜的人要自动排成两行,迎接新娘和送亲的宾客,并向来宾道“色俩目”问好。然后将宾客安排到客屋先喝茶、入席。男方家还要从新房门口到大门口,铺上红毡或毛毯子,没有条件的,新娘的哥哥或舅舅要抱着新娘走进洞房。无论如何,新娘的鞋是不能沾土的。同时,将新娘的陪嫁物和箱子也抬进院里的桌子上,待男方家给了开箱钱或搭门帘钱后,女方家陪新娘的嫂子或新郎才揭新娘头上的“搭妇巾”。
(五)闹洞房
当新娘子人了洞房,送亲客人进屋后,主人一方面安排接待客人,一方面请阿訇给新郎新娘念“尼卡哈”:在堂屋正中设一张方桌,上方坐阿訇,左右坐证婚人和父母亲,地下铺上毯子,新郎、新娘跪或站在上面,聆听阿訇的教诲,阿訇宣读《古兰经》有关片断,再用汉语作一番解释,其大意是:结婚是成人的标志,是夫妇做人的开始,从此做人应尽种种责任;要严守教律,孝敬父母,待人谦虚,主持家务,奉公守法,上进求学等。然后阿訇面对证婚人问新郎:“你愿娶她为妻吗?”新郎如愿意则应马上表态。再问新娘:“你愿意嫁给他吗?”新娘如表示愿意,阿訇就宣布,从今天起,你们二位正式结为夫妻,并告新郎、新娘互敬互爱,白头到老。证婚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准备人洞房时,教长或家长将早已准备好的果子、糖、枣子、核桃、花生向新郎、新娘身上撒去,意为感谢真主赐给的良缘,祝新郎、新娘长生到老,早生贵子。有些地方新人人洞房时,将喜枣、喜糖等撒向围观的群众,以表示喜庆的施舍,众人皆从地上抢着拣,回民把撒喜也叫撒金豆。
这种撒喜的习俗早在元末明初就已盛行。据《清源全氏族谱》 “丽史”篇载,“西域回回那兀呐,选民间女子入其室,为金豆撒楼下,命女子攫取以为戏笑”。可见古代有些富商是用真正的豆粒黄金来撒喜,现代用枣子、糖、花生、核桃等来代替。
撒喜以后,开始耍新郎,不能让他随便进洞房,新郎一般要请姐夫等人保驾或掩护,准备冲进洞房。如不慎被恭喜的人挡住了,要将锅底黑粉、墨汁等往新郎面上抹,直到抹成“黑包公”时才放进洞房。有些地方不耍新郎耍公婆。当新娘人洞房后,众乡亲把公婆簇拥到院子里,耳朵上挂两串红辣椒,头上戴上破草帽,脖子里挂一个铜钟,反穿皮袄,倒骑毛驴,在众人的逼迫下,让公婆骑上毛驴转圈圈,逗笑话。回族群众认为,结婚三天没大小,不耍不热闹。山东泰安和曹县的回民婚礼习俗也很有趣,新娘子在媒人带领下,和婆家所有的亲戚见面,新郎拿着墨碗随从,新娘见一位亲戚,用毛笔在他脸上画一下,谁的脸上画得最多,谁就最受新娘尊敬。
有些地方当天晚上的晚饭由新娘做长面,以示茶饭水平。吃过晚饭,开始闹洞房,大家民主推荐一位能说会道、幽默风趣的人当司仪,出点子,串节目,新郎、新娘在威逼和笑声中表演夫妻共啃一块糖、说绕口令等各种节目。
闹房结束后,新郎、新娘要交换礼品。新郎要给新娘送一个装着20元或50元钱的小红包,新娘给新郎送一个红布蛋蛋或“针扎子”,表示恩爱夫妻、同甘共苦、永不分离。新郎还要问新娘是否懂得伊斯兰教的最基本教义,如答上,才能度蜜月,答不上新郎表示再教授,新娘要乐于接受才行。
第二天拂晓,新郎的嫂子要将热水和汤瓶放在新郎、新娘的屋门口,新娘、新郎都淋浴。吃罢早饭后,新郎的奶奶和其他人,要领着新娘认婆家大小。有的地方新娘三天不出门,到第四天才开始认大小。认长辈时,新娘要长长叫一声,长辈要响亮地答应一声,,然后要略表心意,给新娘见面礼物或钱,以示纪念。
(六)摆针线
摆针线,一般都在结婚的当天下午或第二天上午举行。
摆针线,过去是为了看新娘子的针线活做得如何,将她未过门时给公婆做的鞋、丈夫的衣服、绣花枕套、荷包等展示出来让众人欣赏。同时,选一个才思敏捷、能说会道的人即兴编词演说,夸耀称赞和渲染,向众人们介绍新娘是个心灵手巧、精明能干的人。现在摆针线,主要是众人看看娘家给新媳妇陪嫁了什么东西,男方家给新婚夫妇购置了什么家具、电器以及生活用品。当摆针线仪式准备好时,男方家选请一位说客,赞扬女方家买的东西又多又好,心实礼厚。如宁夏同心县预旺乡回族杨四虎在表针线时说:“金银丝绳子空中挂,各样摆设好齐茬。大红手巾牡丹花,丝线围巾廊绳搭。扎花的枕头绣描花,美容用品一样不差。毡条被褥摆不下,玻璃镜儿明天下。洗脸盆子月亮大,一个座钟作用大。缝纫机子单摆下,飞鸽车子相配它。毛衣毛料春秋穿,风雪大衣能挡寒。涤沦、涤卡、的确良,四季服装都齐全。”
说完赞扬词,说女方家把金山一样的一口子人送来了,还陪这么多东西,顶恩不起,向女方家亲戚道“色俩目”。
女方家一般也要请说客,回敬男方,渲染夸奖男方家富裕大方,给后代安置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好家庭。如平罗县回族妇女马风兰说过一段《表针线歌》 ,说完表针线歌,还要替媒人、厨子说一段,赞扬他们的功劳。
(七)回门
婚礼后三天或七天,新郎要准备礼品陪同新娘回门,也叫回娘家,看望岳父、岳母及亲属。岳父母家也要事先做好准备,款待女婿女儿。宁夏的固原、泾源等地的回民习惯用鸡腿来款待重要客人和亲友。除此以外,新娘家亲戚还要一家挨一家的请新郎、新娘吃饭,并给新娘回赠礼物。回门的当晚,新郎要赶回家中,新娘一般住上三五天或一星期后再由娘家人送回家或新郎自己来接回家。
(一)行聘
行聘时,除备酒肉礼品之外,还有二对或四对大饼,用红绳串联着,写着“二姓合婚”等字样,女方收一半,奉回一半。送回男方的一半,按例给新婚夫妇共享,故称“公婆饼”。女方回赠糯米糍和一对用红绳连贯在一起的鲤鱼饼,称“公婆鱼”,还有桂圆、花生等果蔬。
(二)迎亲
迎亲日,由媒人引花轿至女家迎娶,新郎头戴红顶瓜帽,身穿长衫马褂,新娘身着红裙红袄,头戴凤冠霞帔。新娘至,由新郎的小弟或侄辈揖请新娘出轿,并由福命人扶出步红毯或新席、大簸箕,头罩八卦米筛,跨“烘炉火”入门。良辰一到,便举行婚礼,一对新人先拜天地神明,后拜父母,再夫妻对拜。一条红缎由新郎牵引着新娘,同携一篮大米进入洞房,吃四果汤和合婚汤圆。厅堂正中悬挂母舅缎联,宴请宾客,母舅坐首席。洞房中大红花烛通宵达旦,洋溢着喜气。
(三)归宁
翌晨,新婚夫妇鸡鸣则起,准备四果汤,先拜祖宗,再敬父母和直属长辈,称为新娘“拜茶”。新婚第三日,新郎陪新娘回娘家省亲,称“归宁”,俗称“做客”。礼物之外,还携带两株有尾的甘蔗,意取夫妻感情从头到尾如蔗般甜蜜。岳父母宴请,新女婿坐首席,享受殊荣。席间有许多礼节,女婿常闹出笑话,因此俗语说:“等到识礼数,已无囝婿可做。”省亲后,娘家回赠一对小鸡或小猪,称作“带路鸡”“带路猪”,祝愿男家六畜兴旺。至此,婚礼才算结束。
早期的北京即北平,其婚礼的过程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
合婚
合婚之俗,并非一市一县所独有,中国各地大多如此,当然当时的北京也不例外。在北方记一个人的年岁,最重十二生肖,尤其婚姻大事,都以生肖属相的相生相克取决行止。
人们为子女择偶,必须经“媒人”往返两家“提亲”,其步骤是,先由媒人问明女孩的生肖属相,并索取“八字”,把女孩的“八字”送到男家,再索取男孩的“八字”复送女家,双方互请“算命先生”算命,如男女命中没有相克之处,且有成亲的可能时,才进行议婚,否则虽然“门当户对”也只有作罢了,此举俗称“合婚”。
议婚
能否成功,最大的关键,全在合婚的“算命先生”一言而定。因此如其中一方极盼能成好事,竟有预先向合婚“算命先生”行贿的人家。
俗语说:“白马犯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错,龙兔泪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男女有以上相犯的属相,婚事就难以说合了。反之,倘二人的属相相生,别的条件就都可通融。相宜匹配的属相是:“鼠配牛,虎配猪。羊配兔,马配狗。”这是男女两造最重视的。又男家求亲,最忌属虎、属羊的姑娘。俗语说:“虎进门,必伤人。”而属羊的姑娘也有“命硬克夫”之说。因此倘有女家急于求偶,而极中意某家男孩时,为达到目的,常常隐匿真实属相,否则就难以成功。
相亲
合婚结果,如双方属相不相犯时,第二步手续就是相亲,由双方家长会同媒人,约定场所,或在任何一方的家中相见,俗语叫“相亲”。双方所注意的,是男女相貌是否端正,肢体有无残疾,此举多半是由媒人陪同男家的人约在女家相聚,但也有约在男家的,届时女家更要留意男家的家庭情形,及经济状况。倘若见室内陈设豪华,则以为其家境富裕,当然乐意攀亲;若见室内萧条,家徒四壁,而且子女众多,则以为其家境贫困,议婚时就会采消极态度了。
相亲的结果如双方都很满意时,再根据男女八字检查二人的“三堂”。所谓“三堂”,就是查双方父母有无相妨之处。倘能得吉,然后就写婚书,且将上轿、下轿和拜天地的时辰、方位,以及纳币、亲迎的日期,都详细的写在婚书上。
放小定
男女双方都认为可以成亲时,下一步就是下“小定”礼。“小定”的礼物,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普通人家差不多都是四盒礼。如金镯子、戒指、如意、以及钗钏钻珥之类的各种首饰,分装两盒;衣料及绣花裙子等物,也装成两盒。首饰都是以纯金为主,其次是包金,再次也有买银镯子的,当然要以双方社会阶级及经济情况而定。
当天女家要摆设整桌酒席,款待来下礼的大媒,讲究的人家,还有二十样果子,这些果子是四荤、四蜜、四干、四鲜、四点心等。女家收到男家的礼物之后,也要回送男家四样礼物,如:文房四宝一盒,靴(鞋)帽一盒,长袍马褂一盒、衣料一盒。这些礼物就在当天烦请媒人带回,送到男家。
择日子
北平结婚很少在旧历正月,订婚也很少在腊月,因正月娶媳妇主妨公婆,腊月订婚主克败婆家,所以有:“正不娶,腊不订”之谚。但无论在何时迎娶,必须要选择一个好日子。而且男家在选择好日子的前几日,一定要请媒人去女家,询明姑娘的“小日子”。即月信日期是在上半月或下半月,以便选定吉日,据说,若迎娶时适值新娘月信来潮,有“红马上床,家败人亡”之说,所以都很重视。若新郎年幼,未入洞房之前,作父母的必谆谆告诫,勿行逾节,惟恐洞房之夜新娘即受孕,则所生之孩子,叫“迈门子”,大不吉利。因此“择日子”是非常重要的。
放大定
迎娶的日子决定之后,紧接着就放大定,又称“通讯过礼”。在婚姻过程中,这个礼节很重要,所以仪式也很隆重。除“龙凤帖”具有特殊意义外,其他礼物与“小定礼”都差不多。礼物的数最和品质,虽无一定标准,但在原则上,都是分为“四色”礼。如:
衣料首饰类 有已裁制好的衣服,也有衣料以及各种首饰。
酒肉食品类 有双鹅双酒、羊腿、肘子即蹄膀及各样蒸食。
面食类 有龙凤饼、水晶糕及各样喜点。
果食类 有四干果、四鲜果。
在这些礼物中的双鹅、双酒以及各种果食,都具有深远的抽象喜意,譬如以酒来说,自古以来,无论任何喜庆,莫不讲羊羔美酒,或谓“无酒不成席”,证明酒礼是不可缺少的。而鹅是从古礼用雁演变而来的,因古礼的六礼中,有五礼都用雁,主要是因雁是一种信鸟,婚姻大事不可儿戏,双方都要守信。但北方雁甚难得,所以就以鹅代替。按一般习俗,这双鹅双酒,女家只收半数一只鹅、一坛酒。另一半就在当天请媒人退还男家,这是女家对男家的一种礼貌。至于果食,更有趣味性的意思。如四干果中必有:红枣,花生、桂圆、栗子等四种,这是取“枣(早)生桂(贵)子”的意思。如在四鲜果中有苹果,就象征“平平安安”,但绝对不可用梨,因“梨”与“离”同音,要避免夫分离之嫌。总之,被选用的果子,都各具不同的吉祥意义。
“放大定”之礼,不比平常,除两位大媒必须参加,并负责“过礼”外,新郎的母亲也要参加,也有另请亲友中的女眷二人一块儿参加的。而女家则象“放小定”时一样款待,把所有的礼物都分装在箱、盒里,并加以红封条,届时雇工人抬着送到女家,两人一抬,普通人家都是送四抬礼,有钱人家则多送八抬。女家收到礼品后,照例由幼童当面开礼盒。在开盒之前要先向礼盒作三个揖,再用手拍礼盒三下,然后把封条撕去。打开礼盒时必先看到一个红封套,里边放有银元或铜元若干枚,这都归开礼盒的幼童所得。首饰盒里有一付镯子,一定要由新郎的母亲给姑娘带在腕上。带镯子时还要说些吉利话,如:“白头楷老,吉祥如意”等词句。据说此举的用意,是为了新娘过门后要听婆婆的话,以防婆媳间不和睦。
事后,女家必将男家送来的龙凤喜饼以及各种点心,分给亲友,借以宣扬女儿待嫁有期。亲友们也都分宴待嫁姑娘,并赠送一些胭脂、宫粉或衣料等物,俗语叫“添箱”。
送嫁妆
送嫁妆是女家的事,大约都是在吉期前一两天举行。
把所有的陪嫁,分装在箱子及食盒里,雇人抬着,两人一抬,由新郎的兄弟押送到男家,据李家瑞编的《北平风俗类征》记载:“前一日,女家请男宾四人,六人或八人送妆,男家亦请人迎妆,物以抬数计,中等之家,大半为二十四抬,三十二抬,四十八抬,富者则自数十抬至百馀抬不等,贫者则十六抬,十二抬,再次则仅备女子常用之物若干,雇扛肩人送去,不上抬。若抬数多者,妆奁前导以鼓乐,男家迎以鼓乐,然近亦有于娶日送妆者。”从“妆奁前导以鼓乐,男家迎以鼓乐”的记载中,可以看出“送嫁妆”之举是很隆重的,有钱的人家嫁女儿,正好趁着“送嫁妆”的机会以炫耀富有,并且还有陪送土地和店铺的;陪送土地的方式,是在嫁妆的行列里,由人抬着几块土坯。要送店铺,就是把该店铺的招牌取下,一并抬送到男家。
男家收到这些嫁妆以后,新郎要在当天去女家“谢妆”。谢妆要行磕头礼,但不作停留,磕过头之后就回家。嫁妆中的每一箱匣,都在四角上放上一个红包,有包铜元的,也有包角票的,这并无客观标准,只是象征着一些喜意而已。
亲迎
吉期一到,新郎要亲自率领仪仗前往迎娶,并且要按照《通书》上所规定的时辰出发。在起轿前,先由两个男人熏轿,并用一面镜子、一本《宪书》,轿内幌照几下,用以驱邪。有钱的人家娶媳妇场面特别大,仪式非常隆重,各种仪仗排列的次序大约是“顶马”(在迎亲仪队中,有一人盛装骑马负责开路并指导整个行列,名曰顶马)在最前边,其次为回避牌、吹鼓手(即今之乐队)、铡锣、缀灯、旌旗等,可谓:旗、锣、伞、扇一应俱全;同时把金瓜、钺斧、朝天镫等各种兵器,也都排列在仪仗的行列里,场面之大,声势之成,实在难以形容。新郎的绿帏座轿居前,新娘的绣花大红轿随行于后,真是威风凛凛,象是“大老爷”出巡一样,此时此地之新郎,正如状元及第,难怪说结婚就是“小登科”了。
场面大的仪仗,一排列就占满一条街。其中有两个防煞的人责任最重,他们各拿一块红毡,随行于花轿两旁。途中遇有井泉庙宇时,必须张毡遮盖新娘的花轿,以防邪魔作祟。另有娶亲太太二人,娶亲官客二人或四人。也分乘轿子一块儿随仪仗前往。照例新娘的花轿不能空着,所以必须由一个父母双全的幼童坐在里边压轿,而且手里还提一把茶壶,俗称“提茶壶的”。茶壶之中,装清水少许,豆腐一块,上插蝙蝠形红绒花一朵。因为豆腐与蝙蝠,第二字都与福字同音,象征双福临门。又在茶壶上盖四方红罗一块备用。因罗与乐音略同,象征终身快乐!男家为了能顺利达成迎娶新娘的任务,要在事先预备若干“红包”,各包铜元、制钱、或角票等,交娶亲官客见机备用;花轿抵达女家门前时,女家一定大门紧闭,娶客在外叩门,催请新娘上轿。这时女家院内必有人隔门要“红包儿”,娶客就把红封包儿,递过去之后,里边才开大门,并令吹鼓手吹打奏乐。然后娶客又把预先带来的制钱铜元等向门内投撒,俗语叫“撒满天星”。女家的执事们把娶客迎入院中,花轿也跟着抬入。女家以茶酒款待娶客,并把准备好的“子孙碗箸”放在娶客面前,请娶客带给男家。“子孙碗箸”不可磕碰损坏,否则主男女福寿不长,所以双方都认为事关重大,特别小心;此时男家的娶亲太太就把“提茶壶”的幼童所带来的红绒花及四方红罗交与女家的送亲太太,女家再请亲友中的女眷二人,一共四人分持红罗盖头的四角,先在新人面前四人传递,嘴里说:“四季平安,百年好合,白头到老,吉祥如意”等吉利话。然后把红绒花给新娘戴上,再把“红罗盖头”盖在新娘头上,娶亲太太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在花轿未到之前,女家即由家人把新娘头顶上的头发,分下一缕挽一发髻,取“结发夫妻”的意思。新娘上轿的时候,必须有人在地上逐次接铺红毡,使新娘足不沾地,由二人搀扶上轿。也有由新娘的父兄抱着新娘上轿的。新娘在轿内无论冷热,头上的“盖头”都不许摘去,虽在炎夏,也不例外。在起轿前,新娘的父母必对花轿详加检查,以策安全。起轿后仍派新娘的兄弟二人随行于花轿两旁,俗语叫“扶轿杆”。同时也请送亲太太及送亲官客一同随轿“送亲”。一直送到男家为止。
拜天地
娶亲的花轿及仪仗回到男家门前时,男家亦照例大门紧闭,说是可以煞煞新娘的性子;此时女家来的送亲官客必向前叫门,再三请求始能开门。这种情形和女家对付男家的娶客是一样的,但没有送红包儿和撒满天星之举。大门开开之后,花轿抬进庭院,要先过火盆,送亲官客和新娘的兄弟,就随着花轿进入庭院休息,男家以酒筵相款待。
下轿的时辰一到,把花轿抬到大厅门口。执事人等各司其职,准备新娘下轿。此时新郎官先向轿门作三个揖,于是由送亲太太启开轿门,由伴嫂(即今之伴娘)搀新娘下轿。然后递给新娘一个小瓷瓶,俗称“宝瓶”,瓶内装以五谷及黄白戒指两枚或四枚。新娘把宝瓶抱在怀里,然后由伴嫂及送亲太太搀扶,姗姗而行。另由两人前后接铺红毡,使新娘脚不沾地。此时新郎已站在天地神案前,手持弓箭向新娘身上轻射三箭,借以驱除邪魔。射箭的姿势是射一箭退一步,然后新娘跨马鞍,走火盆,这些关节过了之后,就在供案前举行结婚大典,俗语叫“拜天地”。
拜过天地之后,就引新娘进入洞房。事前先请两位“全福人”把炕(或新床)铺好,新娘入内便盘膝端坐帐中,俗称“坐帐”,又称“坐福”。并撒喜果于帐中,此举正如唐代“撒帐”之遗风。此时由新郎揭开新娘的“盖头”,俗语叫“初会“或叫“露脸”。遂即摘下新娘头上戴的绒花,这朵绒花,新郎可任意放置,据说放在高处即可生男,放在低处即可生女,现在看来都是迷信。但在当时因受社会背景所使然,认为一切是应该的。
吃子孙饽饽
“坐帐”之后,接着的节目就是吃子孙饽饽。子孙饽饽是送亲太太从女家带来的,仍由三位送亲太太各取一碗,分送给新夫妇交换进食。吃过子孙饽饽,又吃长寿面,长寿面是由男家准备的,取“子孙万代,长生不老”的意思。接着就是饮“交杯”酒,就是用一条红线绳子,两头各系一只酒杯,由娶亲太太送给新郎,送亲太太送给新娘,各饮半杯而再交换一次,所谓交杯酒。交杯酒礼是在洞房之内举行,然在大厅里又摆一桌酒席,俗语叫“摆圆饭”或“团圆饭”。席间新郎新娘坐上座,娶亲和送亲太太及其他宾客均坐陪座。筵席一开始,新郎新娘必须都先吃一大口馒头,据说是意味新夫妇,今后必有“满口福”的意思。
闹洞房
“闹洞房”是代表喜气的,所以家家户户,只要娶媳妇儿,就要闹洞房,而且闹的越热闹越好,既没有时间性,也没有空间性,古今皆“闹”!只是闹的程度不同而已,有些文雅之士,动口不动手,有些莽汉粗夫,则尝因酒后乱性,以致闹成过失杀人的惨剧!如应劭《风俗通》所载汝南张妙会杜士。士家娶妇,酒后成戏。张妙缚杜士,捶二十下,又悬足指,士遂至死……。由此可见,闹房之俗,自两汉以降,一直是盛行不衰的。
俗语说“三天无大小”,是指在新婚后的三天之内,不分大小(长幼)辈分,都可以参加“闹洞房”,话虽如此,实际参加的,都是平辈的。族亲方面当然是堂兄弟姐妹们,姻亲方面,就是姑表、舅表、姨表的表兄弟姐妹们,一定参加。如大家族支系旁系关系众多,参加闹房的人,也一定很多。人一多,就会七嘴八舌,甲让新娘这样,乙又让新娘那样。当然都是男女间一些难为情的举动。最时髦的举动,是让新郎与新娘“亲嘴儿”!“亲嘴儿”就是“接吻”,民国初建,虽已西风东渐,但以中国人保守的程度而论,男女青年当众“亲嘴儿”,当然也是一件大事,所以当有人喊亲嘴儿时,羞得新娘面红耳赤,不敢抬头,于是大家更起哄:“亲嘴儿!亲嘴儿……!”如此情形,新娘当然不堪其苦,但也无可奈何,因参加闹房的人,都是新郎的亲戚和族中兄弟姐妹,并且也是为贺喜而闹,所以多苦都要忍耐,否则越闹越凶,不但可能闹到通宵达旦,而且徒伤感情。
闹洞房之俗,虽说很普遍,但北平究竟是一个古老的文化都市,有些人家,家长的思想过分保守,以为“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婚礼始终应在严肃气氛中举行,这种家庭当然只有“免俗”了。
分大小
拜家庙拜祠堂统称为拜祖先,这是拜过天地之后,一个最重要的节目,因新娘“过门”之后,就是丈夫家的一员,而不拜祖先是不算数的,所以拜祖宗是很重要的。
拜过祖先之后,就要“定名分”,俗语叫“分大小”。就是要认识婆家家庭分子中的长幼辈分。人口简单的小家庭。新娘就在洞房之夜叩拜公婆和认识家族近亲的辈分关系,惟如大家族人口众多,洞房之夜不及一一叩拜,所以必须在次日上午由妯娌陪同分别拜见。拜见长辈必须磕头,对平辈则以作揖及双手拜拜为礼。拜过家族就拜前来贺喜的亲友。并且无论拜见何人,都要夫妻同拜,俗语双礼。无论家族或亲友,要是长辈对新娘都有赏赐,普通都是送一红包,内封银元或钞票,数量多少都没一定。也有送首饰、衣料等贵重物品的,俗语叫“贺红”,亦称“见面礼”。
会亲
新婚次日,新娘拜过祖先家族及亲友之后,男家尚有一项重要礼节,就是会亲家,简称“会亲”。据李家瑞编《北平风俗类征》说:“是时,新娘姑、姨、娘舅、外祖、外母齐集于男方。对新郎之父母,说些客气之谈,为新娘免灾。吃酒时,一人一席,至多两人一席,但必须二人作陪。如是,女方来十位宾客时,而男方必须二十人作陪也。此时,新郎向女方之来宾行礼,来宾即赠以带子表示生子、扇子表示生个善子和钱袋。袋中有钱一吊者,为当朝一品,二吊者为和合二仙,三为三台子贵,四为四季平安,五为五子登科。以至于七、八、九、十,也都念念有词。”由此可以看出“会亲”之宴,相当隆重,并且要“一人一席”,还要“二人作陪”一节,对“亲家”的宾客又是何等尊敬?不过从“对新郎之父母,说些客气之谈,为新娘免灾”这些话中,又可体会到当时的新娘在婆家的处境了。
回门
“回门”之俗,南北相似,就是婚后第一次,女家接新娘归宁,同时新郎也要一块儿去,俗语回门,或“三朝回门”。不过也有在四日归宁的,也许是因大户之家礼节繁缛之故。
一般婚礼过程,大致是从“议婚”起,到“回门”止,就算完成了。惟回门之日,新夫妇不能在女家过夜,必须在当天赶回男家。此后九日,十二日,十八日,女家都给新娘送食物,俗语叫做单九、双九、十二天。婚后满一月时才能回娘家住一月。在娘家住一月再返婆家,俗语叫“住对月”。以后逢年过节,女家都会接姑娘回家过节,借以团聚数日。
茶在民间婚俗中历来是“纯洁、坚定、多子多福”的象征。与茶有关的婚俗,最典型的当推闽南和台湾,茶礼成为男女之间确立婚姻关系的重要形式。“三茶”即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合欢见面时的“合茶”。清代李渔的《蜃中楼·姻阻》中写道:“他又不曾有三茶六礼,行到我家来。”大意就是说,只有经过“三茶”和“六礼”手续成婚的,才算是明媒正娶的。烘炉茶壶
在婚礼现场摆着泡茶用品,一个巨大的烘炉和茶壶,按照闽台婚俗,新人跨烘炉有兴旺之意。而烘炉上的4个大字“和敬怡真”在闽台人眼中既是茶道也是夫妻的幸福之道。告诫新人们,两人成长背景不同,差距不小,但在婚姻生活中,要牢记互敬互让,相互包容。
八卦米筛
米筛是婚俗中的一种重要物品,迎娶新娘到家门口时,需要一个画有八卦图案的米筛将新娘的头部罩住,然后才进家,寓意平安吉祥。相传从前闽南一片荒凉,土匪骚扰百姓,常发生迎娶的花轿被抢或新娘被乱箭射中负伤之事。唐陈元光率军来漳州开发后,百姓请求保护,此事传到京城,开国功臣程咬金想出一条妙计来:命军士用一面盾牌挂在花轿前,可保安全无恙。此举果然奏效,众乡亲就把盾牌当成新娘的保护伞和护身符。后来,百姓改用跟盾牌相似的农家米筛代替,还在米筛上面画八卦吉祥图案,好像盾牌一样避邪护身。如今,一些地方用花雨伞替代八卦米筛,更为方便实用。
基督教婚礼仪式包括:祷告、经文诵读、祝福、誓约、戒指交换等等,每一个程序都有本身的意义。正统的基督教婚礼仪式是在教堂举行。
一、婚礼行列:新郎新娘进入礼堂
以下所列婚礼行列类型都是表示婚礼将要开始的信号,通常先由招待引导新娘的母亲进入会场,并由招待通知牧师婚礼已经可以开始进行了。当新郎新娘及男傧、女傧相进入会场后,可以面向会众也可以面向圣坛。另外,在比较小的教会,有时候会安排双方家属坐在诗班的位子,这时候,新郎新娘面对圣坛。
第一类:新郎和男傧相在牧师的陪同下,由圣坛旁边的房间进入,然后站在圣坛前面。当婚礼行列进场音乐响起时,在女傧、花童、捧戒指儿童、拿蜡烛儿童前导下,新娘穿著礼服,由她的护送者(通常是父亲)陪同进入会场。
第二类:新郎新娘一起进入会场,前面的婚礼引导行列也是成对进入会场。同样由花童、捧戒指儿童、拿蜡烛儿童前导进入会场。
第三类:新郎新娘可以采取不同的进场方式,新郎新娘可以由她们的母亲、儿子或女儿陪同进场。
二、婚礼的宣召及祷告
一旦新郎、新娘、会众和婚礼相关人员进入会场,由牧师宣告婚礼开始。这也是个询问会众是否有法律因素,拦阻婚礼的进行。
宣告完毕,接着是以祷告祈求上帝赐福今日的婚礼。在这个婚礼中,新郎新娘愿意在神、在人面前表明他们愿意共结连理的心愿。因此,他们盼望在他们即将开始的婚姻生活中,获得属灵的赐服。对基督徒而言,这样的祷告更形重要。面对不同的信仰、文化,借着这个祷告也表示对新郎新娘不同文化的尊重。
第一类的宣召:
今天,我们众亲戚、朋友聚集在上帝面前,是为了见证新郎(全名)、新娘(全名)的神圣婚约,并祈求上帝赐福这一对新人。
正如同圣经所说:“若不是耶和华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劳力。”圣经也说到:“在你一切事上认定祂,祂必要指引你的路。”
新郎(全名)和新娘(全名)你们已经表明你们的心愿,愿意共同进入这神圣的婚约,也没有人证明你们不配进入这神圣的婚约。如果你们知道在你们之间尚有拦阻你们进入婚约的因素,我在上帝及众人面前希望你们大胆表明出来。
第二类宣召:
主所亲爱的弟兄姊妹,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是在上帝及众位见证人面前,见证新郎(全名)、新娘(全名)在上帝面前,进入神圣婚约中,这个婚约是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所赐福、上帝的诫命所管理也是在世人之间最神圣的婚约。因此,这个婚约是不能草率、轻易举行的,反倒是以神圣、谨慎及敬畏上帝的新进行的。
新郎(全名)和新娘(全名)你们已经表明你们的心愿,愿意共同进入这神圣的婚约,也没有人证明你们不配进入这神圣的婚约。如果你们知道在你们之间尚有拦阻你们进入婚约的因素,我在上帝及众人面前希望你们大胆表明出来。
传统的婚礼开始祷词:
让我们低头祷告,全能永在的上帝,在我们的行动存活都在乎你。求你赐下清洁的心、正直的灵,不让私欲拦阻我们认识你的旨意,也不让软弱拦阻我们顺从你的旨意,如此,我们才能借着耶稣基督,在你的光中看见光明,在你里面得着真正的自由。求你此时此刻与我们同在,按照你信实赐福我们今日的聚集,从今时直到永永远远。阿门。
改良的婚礼开始祷词:
让我们低头祷告,天父上帝,你是天地万物的创造主。你创造世人也眷顾世人,我们仰赖你的大能保守。求你赐予我们洁净的新、正直的灵不让私欲拦阻我们认识你的旨意,也不让软弱拦阻我们顺从你的旨意。求你赐福新郎(全名)和新娘(全名),当他们来到你的面前,愿意共同进入婚约之时,让我们与这对新人分享从你而来的喜乐,并支持他们建立他们新的家庭。我们祷告,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阿门。
三、点燃蜡烛
蜡烛与蜡烛台是由新人准备的。三根蜡烛,通常是白色的,也可以选择别的颜色。三根蜡烛摆在这一对新人面前。中间那根蜡烛称为“婚姻之烛”或“合一之烛”,这根蜡烛比旁边两根“家庭之烛”大些。如果,蜡烛是在婚礼开始时才带进来的,那么要先摆好中间的蜡烛,只有带旁边的两根家庭之烛进来。
在点燃蜡烛之时,可以演奏一段音乐,或是由诗班、个人献诗,或者是全体会众唱诗歌,其实都可以。
婚礼程序中,点燃蜡烛的程序分成两部分,第一部份是点燃家庭之烛,第二部份点燃中间的婚姻之烛。第二部份是在完成誓约及婚姻宣告后,才点燃的。
第一部份的点燃蜡烛程序可以在这时候举行,也可以早一点开始,例如:在新人的母亲坐下前就可以点燃,通常新人的母亲是最后坐下,婚礼才开始的,可以在母亲坐下的时候,点燃蜡烛。如果是这样做,以下的话语就不必说出:
第一类:
第一部分点烛--蜡烛代表新郎(全名)、新娘(全名)的生命以及双方的家庭,这蜡烛将由双方的母亲、朋友或儿童(男方点烛者全名)、(女方点烛者全名)点燃。
第二部分点烛--新郎(全名)、新娘(全名)现在将点燃合一的蜡烛,代表他们从今以后成为一体的生命。。
或者第二部分点烛--在这时刻,新郎(全名)、新娘(全名)将从已经点燃的家庭之烛引火点燃婚姻的蜡烛。如此而行,代表他们从今以后成为一体的生命。
第二类:
第一部分点烛--这两根分立在两旁的蜡烛,由双方家庭的家人点燃,代表新郎(全名)、新娘(全名)此时此刻之前的生命。他们的烛光,代表他们从他们的父母亲所领受的信心、智能及爱心。在此时此刻之前,他们的烛光是分开燃烧,但在交换誓约之后,新郎(全名)、新娘(全名)他们将共同点燃中间的蜡烛,代表他们从今以后成为一体的生命。
第二部分点烛--新娘和新郎现在要点燃中间那根合一的蜡烛,象征他们生命的成为一体。从今以后,他们要为彼此设想,同享欢乐、共度患难。当点燃中间的蜡烛之后,旁边的蜡烛继续点燃,象征他们仍然需要完全接纳彼此不一样的特点,以成就彼此相辅相成的益处。
四、诵读经文及其它文集
在婚礼中通常会读两三段经文,一般而言,都是读三段经文。阅读经文常由家人、亲戚、朋友或教会会友担纲,最后一段经文则由牧师诵读。负责诵读的亲友同样应该参加婚礼的预习。
不少新人除了诵读经文外,也喜欢在婚礼中诵读一般的文章,像是诗歌、默想或是其它的关于婚姻的文章(由别人或别的新娘、新郎写的)这些文章可由来宾、新人或由主持人诵读。这些短文可在诵读经文之前或之后念出。以下是一些婚礼中常用的经文集一般文集。
哥林多前书十三章(通常由来宾诵读)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甚么。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讲的也有限,等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必归于无有了。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原文作:如同猜谜);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
约翰福音十五章9-12节(通常由主礼诵读)
我爱你们,正如父爱我一样;你们要常在我的爱里。你们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爱里,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他的爱里。这些事我已经对你们说了,是要叫我的喜乐存在你们心里,并叫你们的喜乐可以满足。你们要彼此相爱,像我爱你们一样;这就是我的命令。
普通文集之一:当神创造人
当神创造人,将人安置在伊甸园之中,神看见那人独居不好。于是神为那人预备了一位帮助他并且与他相伴的女人。在创造的工作中,神并未曾从男人的头创造出女人,好使女人管辖男人,神也未曾从男人的脚创造出女人,好使女人俯首屈从,神却从男人的肋骨创造出女人,好让女人与男人同等相待,而且最贴近男人的心怀,因此男人必须疼爱、珍惜并且尊敬他所爱的女人。神将女人带到男人面前,要他们彼此相伴、共相扶持。婚姻是上帝赐与世人的礼物,好让我们不再感觉寂寞与孤单。婚姻让我们接受上帝这项珍贵的礼物,也给予所爱的人这份来自上帝的珍贵礼物。
普通文集之二:婚姻是爱的承诺
婚姻是以身相许的承诺,在这个承诺中,两个人付出自己、也找到自己。在婚姻中,两人彼此分享、共同成长,世间没有其它关系能够与婚姻相比拟。婚姻的承诺是身体、心灵,一生一世、天长地久的承诺。
在纯洁的爱中,婚姻包涵生命中最重要的关系。在婚姻中,妻子与丈夫是彼此最好的朋友、知己、恋人、老师、听众以及辅导。在婚姻中,有时候,我们所爱的人难免伤心或者病痛苦恼,这时我们的爱,就好象一个父母抚慰怀中哭泣的孩童。
婚姻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丰富,因着婚姻,我们的喜乐得着满足、我们的思念得着更新、我们的委身更加坚强,甚至怒气变得更强烈,但也消逝得更快、更容易。
婚姻让我们明白、谅解生命中的错误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婚姻能以鼓励、引导我们建立新的生命、新的经验以及在人生各种际遇中,以崭新的方式,表达我们无限的爱心。
当两个人承诺在婚姻中彼此关心、疼爱,他们也创造独一无二的生命,这生命比世间任何字句、文辞,更能让他们彼此紧密结合成为一体。婚姻是一项承诺,一项潜力,在两个彼此相爱的人心中滋长、茁壮,这样的婚姻是一生一世、天长地久的承诺。
五、婚礼的信息
在婚礼中针对会众及新娘新郎宣讲的信息,通常由主礼牧师担纲。这样的信息比较短,主题也比较明显。婚礼的信息通常是在新人准备进行婚姻誓词之前宣讲的。
如同经文诵读一样,有时候新郎新娘也可以安排亲朋好友说一段勉励的话,或是分享他们的婚姻生活经验,甚至读一篇比较长,关于婚姻的文章也可以。当然,主礼在这个时候,也可以给予这对新人一段适当的勉励信息。
信息结束之后,通常适宜段简短的祷告,并进行婚约问答。
1、交换誓约之前的祷告
第一类:让我们低头祷告:全能的上帝,当这一对新人将要进行婚约的誓词之时,我们祈求您赐福新郎(全名)、新娘(全名)。引领他们与您更亲近,更祈求帮助他们在婚姻的爱及承诺中得以成长,直到永永远远。阿门。
第二类:在他们即将进行婚姻誓约之时,让我们为这位男人和这位女人祷告:全能的上帝,在您创造的大工中,您创造男人与女人,让男人与女人彼此相爱、相属、彼此扶持的上帝。当他们奉您的名,愿意在爱心、信实的婚约中立下承诺,祈求您的圣灵临到他们身上,让您的爱浇灌他们,从今时直到永远,奉我主耶稣基督的名祷告。阿门。
第三类:让我们低头祷告:爱我们的上帝,你创造男人,也创造女人,让他们彼此相爱、相属、彼此扶持。当他们在立下婚姻的承诺时,愿您的圣灵与这位男人、这位女人同在,从今时直到永远。奉我主耶稣基督的名祷告。阿门。
2、双方主婚人的祝福
双方家庭的祝福渐渐取代那个问题“谁让这女人与这位男人结婚?”这样的取代意味着,认识在婚姻关系中,不是谁让谁结婚。最好的方式就是由双方家庭祝福这对新人的结合。
请注意,不是只有双方主婚人能够给予这对新人祝福,其它的家人,他们的朋友,甚至他们的儿女都可以祝福这对新人。这些都依照两人与家庭的关系来决定的。无论如何,在请这些人祝福时,他们可以在原来的位子上起立,回答“我愿意”之后,再坐下。
这部分的婚礼程序同时包括家庭及儿童的祝福。如果需要,也可以让双方家人或新人的亲朋好友一起祝福这对新人。在安排儿童祝福之前,并且先对儿童解释程序的内容及意义。
第一类(传统的):
我现在请问:谁愿意祝福这位女人嫁给这位男人?
回答:我们愿意。
请问:谁愿意祝福这位男人娶这位女人?
回答:我们愿意。
第二类:
可不可以请这对新人的父母亲(全名)起立?身为这一对新人的父母(家人)你们愿意承诺为他们祷告,支持他们,进入婚姻之中,建立新的家庭,共同生活在一起吗?
回答:我们愿意。
第三类:
可不可以请这对新人(全名)的家人起立?你愿意接纳这对新人(全名)进入你们家庭,以你们的爱支持他们,帮助他们在你们的家族中,建立自己的家庭?
回答:我们愿意。
第四类:
可不可以请这对新人(全名)的家人起立?当这对新人(全名)在婚姻中结为连理、共同生活,这个婚姻也将你们两个家庭建立新的关系,建立两个家庭彼此信赖、互相接纳的关系。你们愿不愿意给予这对新人你们的爱心、你们的祝福以及你们的支持?如果你们愿意,请回答:“愿意”。
回答:我们愿意。
所有的会众请起立。各位亲朋好友,新娘新郎邀请你们来参加这个婚礼,因为你们对他们而言,是无比重要的。你们的爱心和支持,从过去到现在,一直不断的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现在,诸位亲朋好友,你愿意在上帝的慈爱中,祝福他们,承诺尽你的能力保守他们的婚姻?你们愿不愿意给予这对新人你们的爱心、你们的祝福以及你们的支持?如果你们愿意,请回答:“愿意”。
回答:我们愿意。
儿童的祝福
牧师提到每一位儿童的名字。
儿童的名字,你将要进入一个新的家庭,你愿意把你的信心、爱心和感情给予这个新的家庭吗?
每位儿童回答:靠着上帝的帮助,我愿意。
牧师对新娘、新郎:
新娘、新郎(全名),你愿意成为儿童(全名)的父母,对他信实、保护他、爱他、接纳他吗?
新娘、新郎回答:靠着上帝的帮助,我愿意。
3、婚约问答
婚约问答是婚礼中几个关键程序之一,通常这样的问答也被视为是婚姻誓约或承诺的一部份。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阶段,所用的是“我愿意”,而不是“我是”,这样的用词深具意义。因为这提醒新人,在建立婚姻生活时,“愿意”是一个重要的关键。
通常,婚约问答是在双方家庭的祝福之后举行的。婚约问答结束后,接着进行婚约誓词。
第一类(传统的)
(全名),你愿意娶这位女人做你的妻子吗?
回答:我愿意。
(全名),你愿意嫁给这位男人做你的丈夫吗?
回答:我愿意。
第二类(个人的)
(全名),你愿意(全名)做你的妻子吗?
回答:我愿意。
(全名),你愿意(全名)做你的丈夫吗?
回答:我愿意。
第三类(改良的)
(全名),你愿意娶(全名)作为你的妻子吗,与她在神圣的婚约中共同生活?无论是疾病或健康、贫穷或富裕、美貌或失色、顺利或失意,你都愿意爱她、安慰她、尊敬她、保护她?并愿意在你们一生之中对她永远忠心不变?
回答:我愿意。
请注意,若采取这个改良式婚约问答,则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婚姻誓约,以避免重复。(誓约部分的第一类)
4、交换誓约
交换婚姻誓约有许多型式,以下是一些传统及比较不传统的誓约。
在这个程序中,这一对新人彼此牵着手,面对面站立。通常是请新郎先开始,跟着牧师念着:(新郎全名)我说一句,请您跟着我说一句,(新郎全名)
第一类(传统的)
在上帝以及今天来到这里的众位见证人面前,我(新郎全名)愿意娶/嫁你(新娘全名)作为我的妻子/丈夫。从今时直到永远,无论是顺境或是逆境、富裕或贫穷、健康或疾病、快乐或忧愁,我将永远爱着您、珍惜您,对您忠实,直到永永远远。
第二类
(新郎全名)在上帝以及今天来到这里的众位见证人面前,我娶/嫁你妻子/丈夫。我将我的手给您、我将我的爱给您,我更将我自己给您。我祈求与您终生厮守、永远不分离。请来,与我在人生道路上同行,与我共同走过崎岖或平坦的道路。
第三类(现代的)
在上帝以及我们的家人及朋友面前,我娶/嫁你妻子/丈夫。从今以后,当你喜乐,让我分享你的喜乐;当你忧伤,让我分担你的忧伤;在你健康或病痛时支持你、与你在爱中共同成长,终生对你忠实,直到永永远远。
第四类(改良的)
我(新郎全名)娶/嫁你(新娘全名)作为我的妻子/丈夫,而这是我对你的承诺,我将对你忠实、以你为荣,我将尊敬你、相信你、帮助你、照顾你,我将与你分享我的一生。我将会饶恕,正如同我们是被饶恕的,我将与你共同学习,认识彼此、认识这个世界以及认识我们的神。我们将共度顺境、逆境,直到地老天荒。
第五类
我(新郎全名)愿意娶你(新娘全名)作为我的妻子。我内心知道,您将成为我终生的朋友、伴侣、我唯一的真爱。在这特别的日子里,在上帝面前,我将我的承诺给你,我承诺,无论是顺境或是逆境、富裕或贫穷、健康或疾病、快乐或忧愁,我将永远在你身旁做你的丈夫。我承诺,我将毫无保留的爱你、以你为荣、尊敬你,尽我所能供应你的需要,在危难中,保护你,在忧伤中安慰你,与你在身心灵上共同成长,我承诺将对你永远忠实,疼惜你,直到永永远远。
我(新娘全名)愿意嫁你(新郎全名)作为我的丈夫。我内心知道,您将成为我终生的朋友、伴侣、我唯一的真爱。在这特别的日子里,在上帝面前,我将我的承诺给你,我承诺,无论是顺境或是逆境、富裕或贫穷、健康或疾病、快乐或忧愁,我将永远在你身旁做你的妻子。我承诺,我将毫无保留的爱你、以你为荣、尊敬你,尽我所能供应你的需要,在危难中,保护你,在忧伤中安慰你,与你在身心灵上共同成长,我承诺将对你永远忠实,疼惜你,直到永永远远。
第六类
(新娘全名)(新郎全名)我爱你,在今天,我娶/嫁你作为我的妻子/丈夫,不是只为了你,而是为那位和你一起,而变得完全不一样的我自己,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曾经在你生命中拥有的,而是那我们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共同拥有的!我爱你,你让我变得更好、更喜乐、更完全,因为(新娘全名)(新郎全名)这就是你为我做的,不用说一句话、不用摆一个姿势,不用怀疑,我爱的,就是原原本本的你。似乎如此简单,但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能够如此。除了你以外,直到地老天荒
在这个日子,在你的家人朋友面前,我的心中充满喜乐,我承诺成为你的丈夫/妻子,我承诺永远爱着你,永远珍惜我们共度的时光,直到地老天荒。
5、交换戒指
婚礼进行时,戒指通常是由男女傧相保管。男女傧相在婚礼开始,从捧戒指的孩童手中拿过戒指,或从一开始就保管着戒指。通常,牧师会请男女傧相先把戒指给他,然后解释戒指的意义,并给予祝福,然后交给新娘、新郎。
戒指的祝福
这对戒指是圆的,代表没有结束的永恒,它的材质是黄金做成的,代表纯净、圣洁的。当你们彼此交换戒指时,我们祈祷,你们的爱也是如此天长地久、纯净以及圣洁。愿神借着这个婚姻的记号,赐福你们的婚姻。
新郎(全名)将这个戒指带在新娘(全名)的手指
第一类交换戒指(传统的)
新娘(全名)我将这戒指套在你的手指上,这戒指代表我今天对你所立的婚姻誓约。
第二类交换戒指
新娘(全名)我将这戒指套在你的手指上,从今天开始,直到永远,做为我们婚姻的记号。戴着这戒指表明我们今天在上帝及众人面前承诺的婚姻约定。
第三类交换戒指
今天,我们从我变成我们。新郎(全名)愿意以这个戒指做我记号,表明我愿意加入你的生活,与你结为一体,直到天荒地老。我今天早到这里与你结为连理,让我们从今以后,一起同奔天路。
第四类交换戒指
新娘(全名)我带着这个戒指,象征着完全与永恒,我将戒指给你,让你带在手指,使我们永远记得今天的彼此相许婚姻誓约。
6、呈献主婚人花朵或礼物
有时候,在点燃婚姻或合一的蜡烛之后,这对新人希望能献花给他们敬爱的母亲、祖母或其它的人,
通常这个礼物对接受的人是一项惊奇,是事先未告知的。在点燃婚姻的蜡烛之后,这对新人走到他们愿意表示敬意的人面前,给予拥抱、亲吻及送上鲜花或礼物,然后在牧师最后祝祷之前,回到他们原来的位置。这个时候(点燃蜡烛,献上鲜花、礼物之时)最好能有背景音乐、诗班献唱或独唱。
7、祝福的祷告及主祷文
这里的祷告不只是为新人祷告,也为双方家人及观礼的会众祷告。以下是可以达成该项目标的几则传统祝福祷词。要注意的是,在祝福祷词之后接着的是在结婚证书上用印及签章。
让我们低头祷告:
我们的上帝,永生、慈爱的主,生命及永恒,所有美善事物的创造者,赐与世人一切喜乐的主,我们感谢您,赐下婚姻的礼物。我们虔诚祝福这对新人(全名)在彼此之中得到完全,也祝福他们一生一世持守今日在上帝及众人面前立定的婚姻誓约。
我们的主,愿您赐福这对新人(全名),在他们的生活中,同心合意在您的慈爱及保守中共同生活。求您赐与他们健康、丰富及平安。使他们刚强,得以顺服、侍奉您,让他们能够在今生今世跟随耶稣基督的脚踪行,而当一切欢乐与忧伤、良善与恶事结束之时,让他们进入您的永恒之中,同享您无穷的荣耀。
我们的上帝,顾念我们及我们家庭的主。保护我们无论在内或在外,能免于那恶者的攻击,求您依照您丰盛的恩慈供应我们日用的需要。请您的圣灵保守我们,让我们看见别人言语及行为的良善,并在您的恩典之中日日长进。我们祷告乃是奉我主耶稣基督,我们救主的名。我们众人此时也照着祂的教导向您祷告:
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或作:脱离恶者)。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门。
另外的祷词
让我们祷告:永生的上帝,若没有您的恩典,没有任何承诺是可信的。祈求您,以您的圣灵赐下的恩慈,使这对新人得以刚强,让他们得以完全他们今日所立的婚姻誓约。保守他们对您及对彼此忠心,求您以无比的慈爱及喜乐充满他们,让他们建立一个充满平安喜乐的家庭。祈求您,用您的话语引导他们侍奉您,直到永永远远。
婚礼祝福
唯愿我主耶稣基督的恩惠,天父上帝的慈爱以及圣灵的感动,常与您们众人同在,直到永永远远。阿门。唯愿主赐福今日来到这里的亲朋好友,愿主赐福这对新婚夫妇,愿主保守我们在祂的爱中生活、成长并行出爱的见证。唯愿充满慈爱的上帝与我们众人同在,从今时直到永永远远。阿门。
六、结婚证书签章
这是婚礼中十分基本,必须要完成的事情。通常在布置礼堂时会准备一张放置结婚证书的签章桌或小讲桌。新娘新郎、介绍人、主婚人及证婚人依次来到前面签章。签章的时候,同样可以有音乐、诗歌作为背景。
在婚礼进行之时,这对新人站的位置是新娘在新郎的左边,签章完毕后,新娘则站在新郎的右边,男女傧相亦跟着改换站立的位置。
七、介绍新人及新人退场
当牧师签完结婚证书之后,这也是背景音乐或诗歌停止的时候。当音乐或诗歌停止,牧师开始向会众介绍这一对新婚夫妇。介绍这对新婚夫妇的方式可以多做变化,例如:这个时候,我十分乐意将这一对新婚夫妇介绍给您。
通常介绍完毕之后,会众会回以热烈的掌声。然后,婚礼殿乐响起,此时新郎在新娘左边,一起走出礼堂,男女傧相跟随在后,家属及其它参与典礼人员随之退场。婚礼退场并不像进场一样的缓慢或正式,不过,新娘新郎最好在圣坛前面稍微停留几秒,和众人微笑点头之后,才退出礼堂。
鄂尔多位于斯内蒙古。到2008年为止,鄂尔多斯婚礼已经流传了700多年。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智慧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犷、豪爽、善良的性格。鄂尔多斯婚礼一般要持续两天。步骤
鄂尔多斯婚礼发源于古代蒙古,形成于蒙元时期。15世纪,随着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进入鄂尔多斯地区,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安奉在鄂尔多斯境内的甘德尔敖包上,蒙古族的鄂尔多斯婚礼便以其特有的仪式程序流传在鄂尔多斯民间。鄂尔多斯地区至今仍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鄂尔多斯婚礼的仪式程序,并使其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礼仪化、规范化、风俗化和歌舞化的民俗文化现象。
鄂尔多斯婚礼有哈达订亲、佩弓娶亲、拦门迎婿、献羊祝酒、求名问庚、卸羊脖子、分发出嫁、母亲祝福、抢帽子、圣火洗礼、跪拜公婆、掀开面纱、新娘敬茶、大小回门等一系列特定的仪式程序和活动内容。
鄂尔多斯婚礼,这里说的鄂尔多斯婚礼,即鄂尔多斯蒙古族婚礼,集鄂尔多斯歌舞、饮食、文化、礼仪、风俗于一体,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它起源于成吉思汗时代。生活在伊金霍洛旗的蒙古族,大多为达尔扈特部落的后裔,都是直接为元代宫廷服务的卫士歌手的子孙,世代相传,较多地保存了当时的文化,所以其独特性与魅力是任何地方的蒙古族婚礼所无法比拟的。鄂尔多斯婚礼有一套独特而严格的程序。
乘马娶亲
主家摆下宴席,请来乐手、歌手,宴请大宾、伴郎、祝颂为首的娶亲代表。娶亲的人们来到禄马下面,祭过圣主成吉思汗。此时,披弓挂箭的新郎如一位即将出征的勇士被众人簇拥过来。据传,战时娶亲,必佩戴弓箭,一为随时备战,二怕“抢亲”的习俗。新郎翻身上马,充当司仪的祝颂人端起一碗鲜奶。高声吟诵《弓箭赞》、《骏马赞》。念了三遍后,一行四人的娶亲队伍策马向新娘家驰去。
闭门迎婿
娶亲的队伍刚到新娘家门前,准备就绪的信号就发出:新郎径直走向房门,不想闪出四位大嫂堵在门口,向娶亲队伍“发难”。祝颂人即刻上阵迎“战”。如果男方取胜,女方则收下牛犊红筒,爽快放行。否则,不仅遭受奚落,还要被顶回。
求名问庚
入夜,开始进行另一个仪式:求名问庚,这是婚礼过程中时间最长的一项内容。鄂尔多斯少女,出嫁时都要另起一个名字,在婚宴上公开。男方祝颂人与手持银盅的新郎跪在地下,千方百计想套出新娘的新名字,女方四位大嫂答非所问,有意刁难。直到最后,新郎把哈达举在手上,把求婚的礼品金银对环摆在哈达上,祝颂人再次求情,大嫂们就从怀里取出一条哈达,说出新娘名字,双方互换信物。
送亲上路
女方家最盛大的婚宴就要开始了。宴毕,新娘就要出嫁。所以也称“离娘宴”。同时也是新郎的最后一次过关考试。先轮流给宾客叩头敬酒,接受女方家亲戚赠送的衣服佩饰,穿上才可以娶走新娘。进膳时,新郎必须当众掰开一个半生不熟的羊脖子,一般羊脖子里总要塞根红柳棍,以考验新郎的腕力和智力。宴后,新娘登程,女友们把新娘团团围住,进行“阻嫁”,男方奋力抢亲。之后,开始装扮新娘。馆头额吉解开新娘的大辫,蘸着碗里的清水,梳得油光净亮,把链垂头饰戴上,意味着少女时代就此结束,今后将以少妇的形象出现。女方送亲的人准备好骑乘,在悠扬的礼赞声中,蒙着红纱的新娘由俩位胞兄牵着,缓缓穿过人群上了红马,向婆家走去。这时,女方宾客会唱起惜别的歌为她送行。
迎新拜灶
离婆家不远时,男方就会派出人等候新娘,就地摆开酒宴为送亲者接风洗尘。趁大家喝酒之际,新郎就与祝颂人骑马赶快逃走。按照风俗,跑得慢了帽子就有被抢走的危险。新娘的到来引起一阵暄闹。由新娘家陪送的嫁妆从两堆火中通过,而新娘也要由新郎牵着马从火中穿过。以避邪免灾。新娘步入正厅后,先向灶神三拜九叩,男方祝颂人同时为她吟诵《祭灶词》。然后,依次向婆家主婚人等叩头,并接受赠礼,跪拜完毕,揭去喜帕,新娘才可以在众人面前亮相。
新婚庆典
喜宴摆开,新婚典礼就此开始,第一个招待贵宾的隆重礼仪是献羊背子,等《全羊赞》的吟诵声一落,宾客就可以尽情品尝,开怀畅饮。同时,新娘开始接受各方亲戚的赠礼,而这些送礼的宾客也会得到一份新郎家的回礼。接下来,新娘与新郎的父母依次向宾客敬酒。
鄂尔多斯婚礼是男到女家娶亲的。结婚那一天,男家附近另设一座披红挂绿的蒙古包,作为新房。包里包外都是穿着鲜艳的蒙古袍、欢声笑语的男男女女,新郎也换上崭新的装束,忙碌着准备去迎亲。新娘则在自己家的蒙古包内梳洗打扮,迎接新郎的到来。
迎亲的队伍将在傍晚时分出发。新郎身着红绸长袍,腰束金黄宽带,脚蹬高统马靴,由领头人、祝颂人陪同,来到蒙古包前象征蒙古族人民勇敢精神的玛尼宏棋杆下,由祝颂人领头,在场宾客和韵,唱起欢乐的《迎亲歌》:“成吉思汗时代许下的婚礼,是草原上最欢乐的时机。抬出那肥壮的牛羊,摆上那丰美的奶食,让我们在这丰收的季节里纵情欢乐”之后,迎亲的队伍扬鞭策马向新娘家驰去。
按照传统的礼节,迎亲队伍在新娘所在的浩特先骑马绕跑一圈。这时,新娘的亲友们在包外围成一个半月形圈子,作出拒娶的样子,还用一条丝带将迎亲者挡住,这叫“彩带隔门”。于是善于辞令的祝颂人便高唱鄂尔多斯民歌发问:“你家天天关门,还是见我们来了关门?是嫌我们来的人多,还是因为错过了时辰?”口齿伶俐的伴娘就会用民歌反唇相讥。双方一唱一答,直到最后,伴娘才收起彩带,放迎亲者进包。
进包后,祝颂人拿出送给新娘的首饰和衣物,请女方父母亲友过目,并敬献上奶酒和全羊。之后,新娘家举行盛宴,招待迎亲的人。蒙古包内,男女老少围坐一堂,杯盏交错,歌声不绝,直到深夜。当年长客人走后,一位少女会端上一盘羊颈骨,要新郎从中掰断。为戏弄新郎,伴娘往往将一根筷子插进羊颈骨里,当新郎识破伎俩,终于把羊颈骨折断时,他要当众与新娘分着吃,以示全心全意的爱情像羊颈骨那般紧紧相扣。
第二天,新娘要离开娘家时,往往泪如雨下,似乎很伤心。其实这是鄂尔多斯婚礼中的“哭嫁”习俗。这时,祝颂人领新郎“抢亲”。陪亲的姑娘将新娘保护起来。如过男方好言相劝不成,便挤进人群中“抢”新娘,之后,伴娘用红纱为新娘蒙上头,然后上马绕自家的蒙古包一周,便策马向新郎家驰去。一路上,双方亲友相互追逐嬉戏,看谁抢先到达。
新娘下马后,先在蒙古包前的玛尼宏棋杆下举行“跳火”仪式,取兴旺之意。新娘进入蒙古包,祝颂人要向新郎的父母发问,新媳妇蒙头盖脸,能不能见人露面?回答后,婆婆揭开几媳的蒙头纱,然后赠送礼品,并给新娘起新的名字。接着,全羊席开始,持续到天明。
次日清晨,新婚夫妇举行送客酒宴。
俄罗斯婚礼是家庭仪式中重要的一种。婚礼由很多步骤组成,包括婚礼歌曲,哭喊,以及其他一些新娘,伴郎,伴娘等应该完成的仪式,礼节。[2]
俄罗斯的婚礼在不同的地方区别非常大。在北方,婚礼的声乐部分基本上是由哭诉歌构成的;而在南方,则基本上是一些欢快的歌曲,而哭诉歌的地位则更正式。但婚礼中的歌曲,仪式不是随便的,从整体上来说婚礼的组织是非常严格和有逻辑性的。不同的婚礼仪式在基本的步骤上是大致一样的。
做媒
通常是由未婚夫的亲属做媒:父亲,兄弟等等,然而,也可以不由亲属说媒。在说媒之前双方父母要先达成一定的协议(意向)。
媒人首先要去未婚妻家去表明自己的身份。在乌里扬诺夫斯克州媒人常常坐在顶梁下,而在瓦洛加州他通常要敲灶门。
通常媒人不直接谈起自己此行的目的,而是讲一些婚礼说辞。而女方的父母则一同一种方式回答他。这样做是为了防止不良骚扰。通常说辞如下:我们这儿有鲜花,你们那里有花园,可不可以将我们的花栽在你们家;年轻的公鹅在找她的小母鹅,母鹅是不是藏在你们家哟;我们这里有母鹅,可是她还很小啊。
女方家长第一次必须回绝,哪怕他们有这个意向(嫁出女儿),而媒人必须多次劝说他们。
在说媒之后女方家长给每人一个答复。而姑娘本人的同意是不必的(若家长问到姑娘了,那也是据于形式礼节上的),有时甚至说媒时姑娘也不必在场。
实地考察
在说媒之后的几天里女方家长(若姑娘为孤儿,则由其亲戚代之)到男方家来看他们家里的经济状况。这是婚礼仪式过程中最“功利”的部分,这部分没有一个专门的仪式。
由于新郎必须保证新婚家庭的经济来源,所以女方家长一般会很仔细的考察男方的经济状况。一般最低的要求是男方家必须要有足够多的家畜,面包,衣裳和餐具。有时在考察之后女方家长会拒绝男方的联姻要求。
仪式
嫁妆准备这一阶段在某些风俗中称为“一星期”,虽然它有可能不仅仅持续一周。按北方的风俗这段时间新娘是要哭诉的,而按南方的风俗则每天晚上新郎和他的朋友都要到新娘家去唱歌,跳舞等等。新郎必须每次带着礼物去新娘家,如果是在北方,则常常是伴随着新娘的哭诉度过的。新娘在朋友的帮助下必须为自己的婚礼准备丰厚的嫁妆,嫁妆通常是新娘早就用自己的双手做好的。嫁妆通常有床上用品(被褥,枕头,毯子)。
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就是求婚,问名为请教女子的姓名(同姓不婚之故),纳吉为占卜生辰八字是否合适,纳征为交纳彩礼,请期为确定迎亲日期,亲迎为迎接新娘。周礼也规定女方到男方家居住。
南北朝以前的婚礼,男女双方都不贺。仅仅是“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与此交拜”。黄昏中,新浪身穿爵弁服,随从一律着黑,迎亲的马车也漆成黑色。无鼓乐,无亲友祝贺。
汉宣帝曾下诏,宣布了嫁娶举乐的合法性。